民富國強一一你理解錯了嗎?
來源:
貴州日月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日期:06-13 336 屬于:企業(yè)文學
摘要: 民富國強,這個成語前后本沒有先后之分,可以顛倒成“國強民富”來使用,意思一樣。有稱“互文”的,說“國富民強”也一樣,一樣嗎?大不一樣! 先看出處:《鹽鐵論》:外設(shè)百倍之利,收山澤之稅,國富民強,器械 ...
民富國強,這個成語前后本沒有先后之分,可以顛倒成“國強民富”來使用,意思一樣。有稱“互文”的,說“國富民強”也一樣,一樣嗎?大不一樣! 先看出處:
?。?《鹽鐵論》:外設(shè)百倍之利,收山澤之稅,國富民強,器械完飾,蓄積有余。
?。?漢·趙曄《吳越春秋》:“民富國強,眾安道泰。”
?。?《太平御覽》:范蠡為越相,三江五湖之間,民富國強。
?。?《吳越春秋》:越王內(nèi)實府庫,墾其田疇,民富國彊,安道泰。
?。?《七國春秋平話》:與百姓同甘共苦,輕徭薄賦;慎獄訟,實府庫,勸農(nóng)桑;民富國強,眾安如堵。
怎么理解,民都應(yīng)該是“富不富”的問題,特別是和國在一起比較時,而國都應(yīng)是“強不強”的問題,尤其是在和民對比時。
好多人都會給詞中的“國”和“民”加個邏輯關(guān)系,大呼,只有國富才能民強。那么,如果要加,應(yīng)該怎么加,一個詞的微妙變化,反映了統(tǒng)治階級和百姓之間的關(guān)系以及他們相對于對方的態(tài)度。
國以民為根本,民是國之基礎(chǔ),國是一群人的統(tǒng)稱,先有人民才有的國家,國就包含了民,不只是代表統(tǒng)治階級,統(tǒng)治階級不能以國而獨立于民。人民的富裕是通過辛勤勞作所得,國家的強大,是人民富足富裕的客觀體現(xiàn),民可以相對獨立于國,而國不可以相對于民,因為,只可能有無國之民,而不可能有無民之國,那么,正確的邏輯關(guān)系應(yīng)是:人民富裕了,國家自然就強大了。如果搞成:國家富裕了,人民才會強大。這是很別扭的。
如果老百姓富裕了,任何外敵來犯,不用抓壯丁,不用怕臨陣倒戈,因為,他們要保護他們原本安逸的生活,他們會自告奮勇地聽從統(tǒng)治者的指揮,同仇敵愾,共迎外犯。
如果老百姓水深火熱,就算沒有外敵侵擾,他們也唯恐天下不亂,見縫插針找機會想翻盤洗牌,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。 國家才要強大,兵強馬壯,百姓要的是富裕,豐衣足食,所以,不能為“國富民強”,只能為“民富國強”。
?。?《鹽鐵論》:外設(shè)百倍之利,收山澤之稅,國富民強,器械完飾,蓄積有余。
?。?漢·趙曄《吳越春秋》:“民富國強,眾安道泰。”
?。?《太平御覽》:范蠡為越相,三江五湖之間,民富國強。
?。?《吳越春秋》:越王內(nèi)實府庫,墾其田疇,民富國彊,安道泰。
?。?《七國春秋平話》:與百姓同甘共苦,輕徭薄賦;慎獄訟,實府庫,勸農(nóng)桑;民富國強,眾安如堵。
怎么理解,民都應(yīng)該是“富不富”的問題,特別是和國在一起比較時,而國都應(yīng)是“強不強”的問題,尤其是在和民對比時。
好多人都會給詞中的“國”和“民”加個邏輯關(guān)系,大呼,只有國富才能民強。那么,如果要加,應(yīng)該怎么加,一個詞的微妙變化,反映了統(tǒng)治階級和百姓之間的關(guān)系以及他們相對于對方的態(tài)度。
國以民為根本,民是國之基礎(chǔ),國是一群人的統(tǒng)稱,先有人民才有的國家,國就包含了民,不只是代表統(tǒng)治階級,統(tǒng)治階級不能以國而獨立于民。人民的富裕是通過辛勤勞作所得,國家的強大,是人民富足富裕的客觀體現(xiàn),民可以相對獨立于國,而國不可以相對于民,因為,只可能有無國之民,而不可能有無民之國,那么,正確的邏輯關(guān)系應(yīng)是:人民富裕了,國家自然就強大了。如果搞成:國家富裕了,人民才會強大。這是很別扭的。
如果老百姓富裕了,任何外敵來犯,不用抓壯丁,不用怕臨陣倒戈,因為,他們要保護他們原本安逸的生活,他們會自告奮勇地聽從統(tǒng)治者的指揮,同仇敵愾,共迎外犯。
如果老百姓水深火熱,就算沒有外敵侵擾,他們也唯恐天下不亂,見縫插針找機會想翻盤洗牌,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。 國家才要強大,兵強馬壯,百姓要的是富裕,豐衣足食,所以,不能為“國富民強”,只能為“民富國強”。
下一:《劍雨》觀后感